许昌市发布非遗保护白皮书:五年投入1.2亿元,全力抢救23项濒危技艺

近日,许昌市正式发布《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白皮书》(以下简称《白皮书》)。《白皮书》详细介绍了许昌市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果,其中五年累计投入1.2亿元,成功抢救23项濒危技艺,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许昌市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。然而,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,一些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。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,许昌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,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,加大投入力度。
在《白皮书》中,许昌市详细介绍了五年来的非遗保护工作成果。首先,在资金投入方面,许昌市累计投入1.2亿元,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、传承和发展。这些资金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:
1. 濒危技艺抢救:针对23项濒危技艺,许昌市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抢救性保护,包括技艺传承人培养、技艺资料收集、技艺传承基地建设等。
2. 传承人培养:通过举办培训班、研讨会等形式,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,提高他们的技艺水平和传承能力。
3. 传承基地建设: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,为传承人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。
4. 传播推广:通过举办各类展览、演出、比赛等活动,广泛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,提高公众认知度。
其次,在非遗项目保护方面,许昌市成功抢救23项濒危技艺。这些技艺包括:
1. 河南坠子: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,被誉为“中原第一曲”。
2. 许昌剪纸:以其独特的刀法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题材,成为我国剪纸艺术的代表。
3. 许昌布贴画:以布为材料,通过剪贴、缝制等手法,创作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术作品。
4. 许昌泥塑:以泥土为原料,通过捏、塑、刻、画等技艺,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。
5. 许昌面塑:以面粉为原料,通过揉、搓、捏、塑等手法,制作出各种形态各异的面塑作品。
此外,许昌市还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,共有10项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、省级名录。这些项目的成功申报,为许昌市非遗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总之,许昌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。未来,许昌市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,创新保护方式,努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,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光彩。